“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可行性、难点及对策
1 可行性
1.1 社会现实的需要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已达2.49亿,慢性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失能、半失能老人增多;国家开放二孩政策,高龄产妇明显增加;手术患者住院时间越来越短,这就增加了院外治疗的需求,这些现实因素使“互联网+护理服务”需求激增。
1.2 政策支持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和医疗资源的紧张,相关行政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护士提供上门服务。广东省卫计委于2015年发布了《广东省持续改善护理服务重点工作方案》[3],国家卫计委于2017年发布了《关于北京市开展护士区域注冊试点有关问题的批复》,都是支持护士多点执业政策,为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了前提保障。国家卫健委于2019年2月发布了《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成为第一批试点地区,并鼓励其他地区进行试点。
1.3 有利于提高护士的职业价值感和收入
调查显示,护士对从事居家护理服务的意愿较高[5]。因为在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中,护士提高了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价值感。另外,护士收入普遍不高,获得合法收入是护士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的直接动力。
2 难点
2.1 供给侧专业人员短缺
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互联网+护理服务”需求相应增长,相对于医院的一对多服务,上门服务是一对一甚至二对一服务,再加上上门路上花费的时间,就会占用大量护理人力资源。另外,《“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护士应当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且要有护师以上职称才能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这一规定将相当大一部分护士排除在上门服务之外,而五年以上工作经验且是职称达到护师的护士已经成为医院护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其在医院尤其是三级医院工作本就繁忙,而我国医疗机构护士本就不足,因此,医院外护理服务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矛盾。
2.2 安全性问题
2.2.1 患者安全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护士尚没有处方权,所以护士在进行居家护理服务时会因为用药、疾病治疗等方面受到限制而延误患者治疗;另一方面,护士在护理和处置的过程中如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者病情变化等需要紧急救助时,会因缺乏急救器材、专业的医疗指导和处理等情况,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救助,从而患者病情和生命造成一定危害。美国每年200万人次的感染中,有1/6是接受上门医疗服务所致,接受上门服务的患者有医疗不良事件经历者占13%。
2.2.2 护士安全
“互联网+护理服务”提供的是居家护理服务,同在医院工作相比,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服务时间、对象、地点不固定,而我国护士大都是女性,居家护理服务就有人身安全风险,所以自身安全问题往往成为护士提供服务的一大顾虑。
2.3 服务费用问题
“互联网+护理服务”的费用约为医院同样项目服务的5~20倍左右,因为该服务不仅要计算人工、耗材,也要计算时间、交通等成本。如果服务价格过低,医疗机构将没有动力开展这项服务,也会直接导致大多数护士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意愿降低。但是如果服务价格过高,会加重患者的医疗负担,降低患者的购买行为,影响“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推行。
3 对策
3.1 政策保障
政府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总体规划。相关部门应出台明确的政策,医院才能按政策采取相应的行动。另外,为了增加医院和护士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积极性,相关部门尚需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将“互联网+护理服务”纳入医院和个人的绩效考核。为了使“互联网+护理服务”有可及性,将服务费用全部或部分纳入医保,使患者经济上能接受“互联网+护理服务”。
3.2 加强人才培养
一方面,医学院校要加大居家护理服务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采取医联体内“走上去,引下来”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即三级(或二级)医院选派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对社区经验不足、专科技能不强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同时社区也可以选派护士到三级(或二级)医院进修,以提高社区护理服务水平,促进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到社区。
3.3 精准匹配
对护患双方的信息资料进行时间、空间和技能等方面的精准匹配,之后由医院和互联网平台统筹安排合适的护士给合适的患者提供适宜的护理服务。在此,既要考虑护士专业技能和时间,也要考虑护士的居住地,采取就近原则,以节省人力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使闲置的护理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尽可能多的为患者提供服务。
3.4 安全保障
3.4.1 护士人身安全保障
除了接单前对患者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外,护士在接单出发前开启手机定位功能,并同时携带具有实时定位和一键报警功能的仪器,以备紧急情况时发出求救信号。且护士每次上门服务另派出1名人员(实习护士、志愿者等)协助,平台全程实时监控行踪,确保护士人身安全。另外,对不端行为者给予备案,并纳入“互联网+护理服务”黑名单。
3.4.2 患者安全保障
严格筛选服务项目,对适用于居家患者的护理项目要进行严格的论证;制定“互联网+护理服务”规章制度和服务流程;从事“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护士上岗前培训至关重要,培训内容应包括专科知识和技能、急救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及沟通技巧等,通过考核的护士才能准予上岗。
3.5 费用问题
费用问题解决与否决定着“互联网+护理服务”能否顺利推行,所以要兼顾护患双方的利益。这就需要相关行政部门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如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将“互联网+护理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给予家庭困难患者一定的补助等。
4.结语
“互联网+护理服务”是在我国老龄化和医疗资源紧张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目前,“互联网+护理服务”存在需求和供给的矛盾、护患安全及費用较高等问题。如何稳步推进“互联网+护理服务”,需要政府、医院、社区、护士、患者、互联网平台多方合作。